以“艺”为媒传薪铸魂——莫斯科艺术学院“‘艺'心向党+丝路艺创”融合育人案例

一、案例背景

深耕辅导员岗位十年,始终专注于艺术类学生“重体验、善表达”的独特特质。学院以“‘艺’心向党”作为思政教育的总品牌,依托“丝路艺创”辅导员工作室,将思政教育与艺术专业、非遗传承、国际交流紧密融合。工作室创新推出非遗小课堂、“中俄文化交流周”、“莫艺有约 — 校友系列活动”等多种载体,特邀校友冯佳晨回校助力传统文化传播,并联动本院外教共同打造“中外共融”的思政教育场景。其中,“中外师生‘共话’端午 非遗手作传递‘文化情’”主题活动荣获中国新闻网报道,阅读量高达67万,成功构建了“品牌引领+工作室落地+校友赋能+中外共育”的立体育人模式,使思政教育在艺术与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深入人心。

二、具体做法

“‘艺’心向党”品牌引领,夯实思政基础

秉持“艺术为体、思政为魂”的理念,构建“三维育人体系”:

一是理论育人,通过“艺术+思政”人才培养模式,着眼艺术类学科专业,树立“大思政课”意识,通过艺术思政元素,立足育人规划和日常学生管理,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,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。二是实践育人,通过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,如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艺术比赛、志愿服务、社会实践等活动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教育的力量,提升综合素养。三是文化育人,充分挖掘艺术学科中的思政元素,结合学院特色,打造系列品牌活动,如“传承国学课堂”、雷锋合唱、剪纸寄红心等,营造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,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。

(二)“丝路艺创”工作室成功落地,激活多元化育人载体。

该工作室作为品牌落地的“实践枢纽”,以“丝路文化”为核心纽带,将思政教育与跨文化交流有机融合,着力打造六大特色项目,构建出可感知、可参与、可沉淀的育人场景,从而形成多维度、立体化的育人体系。

1.思政教育时间节点特色活动

将思政教育与特色活动、专业实践深度融合:构建节点化育人新模式,聚焦重要时间节点,将思政教育与特色活动、专业实践有机融合,创新打造多维度育人载体,让红色基因浸润心灵,让责任担当落地生根。

“行走的思政课”: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情怀:紧扣建党节、国庆节等关键节点,推出 “行走的思政课”系列活动,让理论学习走出课堂、扎根实践。组织师生党员赴米家窑地下交通站旧址开展现场教学,在历史场景中重温入党誓词,感悟革命先辈的初心使命;举办“同过政治生日,铭记初心使命”主题党日活动,通过分享成长故事、共话责任担当,强化党员身份意识;在 “艺” 心向党文化角策划 “艺” 学雷锋书画展,以艺术笔触诠释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。国庆期间,精心组织 “中华经典诵读” 演讲比赛,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长,分享以文化为桥梁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与实践,引导学生将 “小我”成长融入“大我”发展,深化家国情怀。

红色场景演绎:在互动参与中传承基因:创新红色育人模式,通过让学生亲身演绎历史场景,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课堂。学生在重现历史的过程中,深刻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,传承“深入骨髓的红色基因”,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,让红色文化教育从抽象概念变为生动体验,助力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。

“歌声里的思政课”:在艺术实践中涵养担当:构建思政教育节点下 “歌声里的育人新范式”,将思政教育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。通过红歌传唱《红梅赞》《绣红旗》《征途》,演绎红色歌舞剧《白毛女》,创作音乐作品《强国复兴有我》、原创视频《我们的时代》等形式,用艺术语言传递红色精神;在四月缅怀先烈、五月颂青年等重要节点,组建学院雷锋合唱团,深入实践基地、校园等地开展演出,以歌声传递正能量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;结合时事热点,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歌曲、舞剧及“红色印记”主题画展等,将“党的精神”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,让学生在创作中真切感受国家发展成就,激发爱国热情与社会责任感。

2. 非遗与思政融合—暑期社会实践之“非遗小课堂”

联合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发系列课程,选取青花瓷贴画、扎染、漆扇这些兼具观赏性与实操性的非遗项目,由学生教外教制作作品,形成“中外合作非遗展”,在实践中传递文化自信。课堂上,学生向非遗传承人学习贴画技法,再通过“一对一”互助形式教外教完成作品,最终形成“中外合作青花瓷贴画展”,在实践地展出10天,让参与师生在“学技艺—传文化—共创作”中感受传统工艺的匠心。

3.外教参与跨文化思政活动的 “破圈” 实践案例

端午节期间,策划推出“中外共过中国节”活动:联合本院外教共同构建“中外共融”的思政教育场景。活动中,中方师生现场阐述端午与“家国情怀”的紧密联系;外教则分享本国节日习俗,编制“中外节日文化对照表”。其中,“中外师生‘共话’端午 非遗手作传递‘文化情’”主题活动,受到中国新闻网的宣传报道,阅读量高达66万。此外,中方师生远赴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,开展“以非遗脸谱为媒 架起中俄文明互鉴之桥”活动,与俄方师生共同绘制脸谱,这一活动被渭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,充分展现了“思政+非遗+国际交流”的育人实效,同时也让外教成为“行走的文化交流使者”。该案例已成为跨文化思政教育的典范。

4.校友赋能:构筑协同育人共同体

在校友资源的深度挖掘与联动中,形成了“榜样引领 —精准帮扶— 协同成长”的育人闭环,为在校生成长成才注入多元动能。

校友示范引领,厚植精神底色:邀请校友冯佳晨返校开展 “传统文化进校园”系列活动,以“身边榜样”的鲜活视角分享成长故事,传递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担当,用亲身经历引导在校生树立文化自信,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需求。

校友多维帮扶,助力全面发展:成立首个海外校友会——莫斯科国立师范海外校友会,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帮扶平台:一方面,邀请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校友,以线上专题分享会、一对一答疑等形式,解读海外深造申请路径、学术规划与跨文化适应技巧,为有出国意向学生扫清信息壁垒;另一方面,开展“在校生与赴俄深造毕业生结对”实践活动,通过常态化交流实现学术经验与文化认知双向传递,促进跨届校友深度联结。同时,博士校友定期返校举办线下经验分享会,针对学业提升、职业规划等需求提供指导,形成“传帮带”良性互动生态。通过融合校友资源与校内育人体系,构建校内外协同、跨时空联动的育人新格局,让校友力量助力在校生成长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

5.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化,拓展育人维度

三年坚守,以爱共筑特殊儿童成长之梦。我院连续三年开展特殊儿童支教服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该项目连续两年荣获省校级“优秀团队”称号,带队教师荣获省校级“先进个人”荣誉,该团队并受到中共陕西省委的通报表扬。陕西新闻频道对此进行了为期5天的滚动报道,相关国家级新闻报道8篇,省级50余篇,校级累计发表200余篇。学生完成相关主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,调研报告10余篇,这一举措已成为我院育人体系的重要延伸。

(三)构建长效机制,避免形式化

项目孵化机制:工作室采用“学生申报-导师指导-成果转化”的流程,精心挑选3-5个优质项目进行深度培育,例如将非遗小课堂、校园文创产品设计、中外音乐会等项目,成功转化为校园“文创”成果。与地方文旅局、非遗传承人、外媒平台建立长期合作,形成“校内+校外”育人合力。让冯佳晨等校友、本院外教深度参与育人过程,形成“校内协同+校外反哺”的良性循环。

三、育人成效

思想认同深度提升:红色思政等活动参与学生中89%主动报名成为“红色艺术宣讲员”,40名学生成立 “非遗青春传播社”,走进社区、实践基地开展非遗宣讲,全员育人意识显著增强。

实践成果亮点突出:“非遗小课堂”被中国新闻网、中国网等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,阅读量达90万,特殊儿童支教项目连续两年获省校奖项 “优秀团队”“通报表扬”、陕西新闻滚动播出等荣誉,全程育人成效显著。

国际影响力扩大:中外师生共话端午、共绘脸谱等活动被中国新闻网等报道,外教在海外社交平台分享非遗创作,累计关注量超70万次,全方位育人实现文化输出。

社会反响积极:特殊儿童支教活动获中共陕西省委通报表扬,国家级媒体报道 8 篇、省级 50 余篇,形成 “艺术为媒、思政铸魂” 的良好社会效应。

四、案例亮点

思政元素贯穿始终:从红色艺术创作到廉洁主题非遗,从屈原故事到校友的文化担当,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各环节,避免“贴标签”式教育;

资源整合独具特色:将学院品牌、工作室平台、非遗资源、校友力量、本院外教有机串联,尤其是“身边外教”的参与,让国际交流更接地气,思政教育更有温度;

十年经验精准落地:作为资深辅导员,深谙艺术生“感性认知先于理性接受”的特点,所有活动拒绝“说教”,用金箔的光泽、剪纸的温度、校友的故事、中外的对话,让思政教育如“春雨润田”般自然渗透。

启   示

艺术类高校的思政教育,唯有扎根专业土壤、嫁接文化资源、贴近学生心灵,才能让“向党之心”“强国之志”在艺术创作中自然生长,让“为人民创作、为时代放歌”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。(段菲)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uojikeji.com/xinwen/146.html

相关推荐

品牌策划

BRAND

热文榜

TOP